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,先打破大家一個教學評鑑的迷思,通常老師為了討得學生的喜愛,獲取較高的教學評鑑分數,會覺得學生不會喜歡標準高、評分低、教學內容多、作業多、以講授式教學的老師;比較喜歡以多媒體方式授課、運用活動教學課程的方式,但其實並不然,這些不是絕對值,不用一味迎合學生,即使你只是用書本授課、出了大量作業、必須讀很多課外讀物,你還是一位好老師,還是一位受學生喜愛的老師。雖然,很多老師會利用多媒體設計教學活動,可是,千萬不要忘記一件事情,學習的進步在於閱讀沉思思考。

 

 

  

 

“Future daysA Nineteenth-Century Vision of the Year 2000”Jean Mare Cote1899畫出20世紀的未來圖像,其中,這一張圖傳達了幾個班級互動經營概念,第一點:Network eel Class,是指現今都是網際網路教室,每個教室都可以互相連結;第二點:Feeding Machine,填鴨式教學,是說每個學生接受的資訊都是一樣,可是,我們現在教育強調個別化教育,每一位老師要針對每一位不同的學生,要適才適所地適當的給予不同的教學方式;第三點:One Size For All,每個人都拿到一樣的東西;但是,現今,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拿到不同的東西;第四點:Lack of Interaction,缺乏互動;可是,今天主要在探討班級經營互動,以前老師授課,主要是看書教人,拿著一本書,從頭到尾,照本宣科;現在則是要看人教書,依照不同的人,同樣的書,可是,教學方法卻不一樣。

 

 

 

  

 

 

 

 

一、班級經營的概念

 我們用一張圖來表達班級經營的概念。首先,先看到「 人」的部分,「人」是建立一切的基礎;那以「人」為基準,往左看,「事」和「人」是靠建立關係來聯繫。換句話說,就是班級經營的概念;往右看,「物」和「人」是靠建立結構來聯繫,指得是課堂上的教書授課;在中間,「數」指的是變數,是說平常的突發狀況。

 

其實,班級經營概念最重要的是建立關係和建立結構。那要怎麼建立關係呢?第一,記住學生的名字,可以透過名單、學生相片、學生的暱稱、註記學生的特徵,或是做活動式座位表,都是記著名字的方法。像我拿到學生的名單,看到不會唸的字,通常,是可以先查字典;但是,我會選擇故意不會唸這位學生的名字,讓那位學生來講,增加與學生的互動。第二,成熟地互相對待:平常,老師要控制情緒、避免去批判同學、不管是課內或課外,多跟同學做互動、了解同學,知道他們的需求是什麼、保持身體上與學生的距離,不要有過度親密的身體上的接觸。第三,運用你的三個優勢:年齡相近,可以分享你的生命經驗;經歷相同,可以傳授當時你在修這門課的學習策略,還是在面對這個抉擇的時候,所有的心路歷程;立場相仿,雖然助教是站在老師的角度去幫忙老師,但有的時候,可以站在學生的角度,這樣,可以拉近和學生的關係。第四,了解學生需求:第一節課在發syllable的時候,可以和學生討論作業的繳交期限、分數的評量方式;可以設計教學活動和課外活動,讓整個教學過程不會沉悶;學習的成就感、滿足感,不要為了迎合學生,每個人分數都給得很高,要有點難度,讓學生有學習的成就感;針對每個不同的學生程度,給予難一點的難度的挑戰,不要馬上給太難的挑戰,學生會失去學習的動力;對學生尊重,老師基本要以身作則,上課不遲到、不要亂講話,這樣,就可以相等的要求學生。

 

    在情緒管理方面,有分能量高和低。當能量高的時候,心情又好,就會樂觀高興。反之,心情不好的時候,就會急躁焦慮;能量低的時候,又心情好,會顯得平靜自在;心情不好的話,就會憂鬱絕望。其實,心情不好在所難免,最重要的是,怎麼發揮你的創意,輕鬆地製造你的好心情。

 

 

   在管理一個班級裡,建立結構是很重要。第一,教學進度表syllabus要很清楚的規定哪一天是作業繳交日?每次上課的進度?報告的截止日。另外,成績的分配百分比也要寫得很清楚。第二,班級規劃:我分成兩大類。第一類:三不一沒有:上課不遲到、作業不遲交、聽課不交談、考試不作弊、上課吃的食物要沒有味道;第二類:二不四要:聊天不要出聲音、睡覺不要打呼、看到書就要讀、聽到笑話就要笑、有問題就發問、有想法就要說。諸如此類,可以在第一節課,可以和學生定類似這樣的班規,這樣學生會很甘願地遵守,也可以增加跟學生互動的機會。

 

 

    在時間管理方面,仔細想想,在這張圖裡,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在處理紅色區塊<緊急又重要>?事情做不完,又把自己弄得很累。所以,換個角度想,你可以每天留百分之六十的時間來處理黃色區塊的事<不緊急但重要>,這樣,黃色區塊的事情慢慢處理掉,到時,紅色區塊的事就不多了;另外,可以留百分之十,來做紅區塊的事。當你依照這樣比例在做事情,不緊急又不重要的事情增加了,就可以多放鬆自己,多出外走走,這樣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?

 

二、媒體的應用

    在多媒體的教室內,會有投影設備。但是,老師在使用的過程中,學生必須很吃力地照著換投影片的速度來消化課程內容,這樣,老師和學生的互動減少很多。所以,我建議可以準備一個白板,可以讓老師隨機應用。另外,學生座位的分配也是不可忽略;再來是可以分組,這樣在教學的時候,可以避免記名字的功夫,也是一個增加互動的好方法。

 

 

    單槍投影機的運用,在做投影片的時候,不建議放太多的文字,多用架構圖和圖片;學生的講義裡,就可以多放點文字。那投影片製作可以依循下列五點:第一:talk to。把投影片當成你對話的伴侶,這樣,讀著和聽著也會跟投影片產生對話,互動無形中就會產生;不要talk with。這樣,只是唸過投影片上的字,聽著就會認為播放投影片得必要性不大。第二:變化跟深化:去運用投影片的變化,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;至於深化,是引領學生去思考批判思考的部分。第三:使用的必要性:如果一個老師從頭到尾,都不用課本,3個小時下來,所有的學生都被他所講的內容所吸引,這個時候,使用投影片的必要性就沒那麼大了。第四:要熟悉你的器材。

再來,投影片的製作很重要。第一:注意文字跟圖像的內容比例,可以搭配影音媒體、黑白板和講義,比如:文字和圖像的比例,大概每3分鐘一張投影片。在講解的時候,也跟著說明細節,因為學生會覺得,你既然寫了,你就講解一下,還有,保持視線的接觸,不要對著投影片、書來講解課程,跟學生有視線接觸很重要。第二:文字跟影音媒體的使用,可以搭配學習單的使用。第三:搭配黑白板的使用,專有名詞、圖記可以書寫在上面,或是讓同學上台發表意見。像我,會在多媒體教室裡,讓投影機是投影在白板上面,就可以拿白板筆在上面圈選或註記,跟拿雷射筆在白幕上點來點去的效果是不一樣的。第四:搭配講義的使用,通常,講義上只留大綱,是為了讓學生在我講解的時候,可以自己吸收並寫些出內容。在使用黑白板的時候,要注意書寫的字體跟順序;給學生充分的抄寫時間;靈活運用黑白板。適當地使用黑白板,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。

 

 

電腦教室的應用,通常,老師遇到的困擾是,學生自己玩自己的MSN、遊戲,上課不聽課。其實,我會用幾個簡單的小策略,第一:每一節課,在指定的時間內,給一個小作業。第二:講授和操作時間的平衡,不可以讓學生只是一直聽課。第三:個人展示的機會,像我,曾讓同學分組,每組要有一個作品,然後發下學習單和投票單,讓每個同學觀摩其他小組的作品,並寫下答案和記分,這樣,學習就不枯燥了。第四:活動時間的掌控。第五:開放心靈去運用互動軟體,一般而言,老師都很討厭學生使用MSN,可是,我一點都不介意,反過來,我會運用他喜歡的方式來寫作業,比如說,我會要求他們在15分鐘內,要合作一份作業,可是,不能離開自己的座位,這個時候,他們就會使用MSN,這樣方式下來,學習效果還不錯。

 

 

三、教學技巧

提問技巧方面,第一:問具體的問題,題目表達清楚,避免自問自答。第二:充分準備要給同學的滿意回應。第三:有誠意、有意義的回饋,不管是答對還是答錯,都給些回應,讓學生有受到尊重感覺。

 

分組活動,目的是為了引起閱讀的動機,像現在的學生都沒有預先預習的習慣,所以,這樣可以達到學生思考、增進班上互動、鼓勵討論回答等等。我列出三個範例,第一:賓果遊戲,像我今天有六到八頁的講義,可是,通常學生都不會事先看,所以在上課的時候,我會在各組發下一張白紙,畫下33的表格,在120之間選9個號碼填上去。待會,我會問問題,會的人舉手,答對的話,說一個數字,一直玩到有人賓果為止。第一個玩到賓果的那一組的20分;第二名18分;第三名16分;第四名14分;第五名12分,第六名10分,這樣下來,不管第幾名,每組都有分數,是為了要鼓勵同學參與。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在講義裡,這樣,就會提升學生預習的慾望,也會提升師生的互動。第二:腦力激盪的活動。第三:寫海報。

 

 

學生不喜歡老師做的事情,不喜歡老師無故遲到、不喜歡老師刻意懲罰學生、不喜歡老師上課的內容偏離主題、不喜歡講話缺乏組織、不喜歡作業晚發或是不回應、不喜歡規定不合理、不喜歡反覆無常、不喜歡謾罵、不喜歡對學生漠不關心、不喜歡評分不公,不喜歡偏愛某些學生、不喜歡不懂裝懂,像碰到這個問題,可以說:我也不確定,我覺得可能是在哪方面...,那你要不要去查看看,我也回去查,下次上課的時候,我們再來看看雙方的答案。不喜歡老師口條不好、不喜歡刻意假裝親近、不喜歡老師丁丁。〈丁丁是英國的卡通,是給幼稚園以下的小朋友看,丁丁會一直重複同樣的動作、話,以現在的大學生來說,就是在裝白痴,腦殘的意思。〉

學生喜歡老師的行為,言之有物、用學生的語言,例:丁丁、脫線寶寶、準時上下課、樂意與學生互動、不情緒化、準時上下課、講好笑的笑話,用心認真、沒有距離感、控制情緒、態度輕鬆、讓學生進行課程、有問必答、另類教學、平易近人、互動性跟彈性高。說個提外話,其實,在分組討論的時候,我會給學生一張白紙、彩色筆,讓他們用大字體寫下答案,之後貼在白板上,讓大家討論,增加互動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再來,分享我在寫博士論文時,所想出來的一個model。這是“i LEARN MODEL”,剛剛說,要適當地把自主權給學生,所以,“i”,要在中間,以學生為中心。再來,“i LEARN”代表不同義涵,“i”除代表自己之外,還有instrument,意思是教學工具、角色。換句話說,是指怎麼樣使用設計教材?怎麼樣使用科技等等,工具通常就是白板、投影機等等,它在整個教學裡,是個頗重要的角色,但是重要性相比而言,比不過其他五項,所以,“i”是小寫的。那其他五項是什麼?從“L”來說,“Lead”─teacher’s guidance 意思是老師引導學生怎麼學習;另外,scaffdding process,是指建構主義裡的鷹架,它把每個學生都比喻程建築物,老師就像蓋房子的鷹架,一樓一樓地幫它蓋成一個建築物,當建築物建構完成的時候,鷹架會拆掉,也就是說,當老師引導學生學習完後,就會不在身邊,就只是個引導的作用。

 

 

接下來是“R”─Resources,意思是教學資源,我們要選擇meaningful and information-riched context,也就是對學生有意義而且有脈络的教學資源。那“E”─Environment,學習環境,但不只是教室、投影機、白板、位置等等,它的重要性在tone and culturetone是指課堂的氛圍;culture是指課堂產生的秩序和文化,tone and culture是教學環境重要的東西。再來,“N”─“Network” 是指師生的連結、社群的連結,也就是班級經營的部分,仔細地說,human linkages in social context,人在社群的連結。“A”─“Activities”,教學的活動,這是一個仲介者,我們會談到內容、建立關係、建立課程結構,它是situated learning 建構主義的情境教學,把學生放在情境裡面;那“anchored instruction”叫錨式教學,做一個錨定在那裡,比如像是一開始給學生看影片或圖片,之後一起討論。這一整個連線,會回到原點,聯成一個五角星星,無論你從哪個點出發,最後一定會回到原點,這樣,教學的活化就會達到。

 

 

 

 

最後,我們講教學的目的是,學生會帶著問題來,老師給予解答。其實,現在應該是要帶著問題來,帶著更多問題回去,這就是不斷學習的歷程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cu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